香港籍戰地記者 張翠容 的最新作品--中東現場

本書以娓娓道來的方式,用反省、客觀的方式爲我們說明中東近代的社會政治動盪,以及其脈絡。當事件發生時,若不去瞭解它的前因後果,便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試圖瞭解與同理是我們可對患難者所能盡的微薄力量。
作者引用英國女作家吳爾芙的句子:一切不曾發生,直到它被描述。
多少事件就因缺乏紀錄而煙消雲散,現代事件的紀錄者常是戰地記者:客觀、勇敢、誠實只求了解及揭露真相的記者。沒有這些記者,我們甚至不知道這世界各角落有事正在發生。
張翠容曾深入世界各戰區,也寫過兩本其他的書"行過烽火大地"以及"大地旅人"。
這本書是瞭解現代中東文化及局勢的最佳讀物之一。以女性、東方人的觀點呈現中東的書更是罕見。她流暢細膩的文筆,跟豐富的閱歷知識讓人深深折服!
本書目錄
引言:恐怖主義的迷思
第一章:尼羅河之子:埃及
第二章:踏上以巴烽火線
第三章:火鳳凰——黎巴嫩
第四章:風暴靶心——敘利亞
第五章:伊拉克的潘朵拉盒子
第六章:阿拉伯文學家如是說
第七章:從文明衝突到東方主義
第八章:人性的光芒:和平運動在中東
Crystal感動推薦!!!!!!!




 


以下為張翠容爲本書所寫的文章...

中東現場:自白書
一切不曾發生
直至它被描述
最近,因丹麥一系列諷刺伊斯蘭教先知穆寧默德的漫畫,引發伊斯蘭世界的大規模抗議,人們連忙以伊斯蘭文明對抗西方文明的角度來看待事件。
衝突每天都在上演,但,不同的文明必然會產生衝突嗎?我在 《 中東現場 》 一書中,以和平運動作為最後的一章,就是要向讀者展示,衝突不是中東唯一的結局。
來自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走到中東地區,築起一幅動人的和平之牆,要向發動戰爭者說不,他們要指出一條出路——公民社會。透過國際民間社會之間的團結與努力,不同文明與民族之間,是有能力以合作、共存代替對抗。
朋友經常問我,為甚麼我採訪過後的地方總會有大事情發生?例如 1999 年的東帝汶,我去報道獨立公投時還平平靜靜,快要結束流程時則來了一場印尼民兵屠城記,成為哄動一時的國際頭條;又如 2001 年 8 月到阿富汗報道塔利班政權下的人民生活,第二個月竟發生 「911」,阿富汗成為美國反恐戰的第一擊。
到了今次,我的第三本書 《 中東現場 》 剛出版,巴勒斯坦激進組織哈瑪斯透過民主選舉上台,成為執政黨,國際社會譁然。在我這本新書裡,有一章節便是剖析哈瑪斯的崛起與發展,並訪問該組織頭號政治領袖札哈爾醫生。
有同業說我走運,我對此評價感到十分奇怪。這是否意味着人家的悲劇正好給記者一顯身手的成名機會?又或我總是 「幸運」 地與人間慘劇碰個正着?即使不算甚麼慘劇,也剛好處於衝突的漩渦中,掌握新聞的風眼。
我自問,我 「幸運」 嗎?如果我也這樣想的話,那便和浮士德出賣靈魂沒有分別。
面對翻雲覆雨的是非之地,我慢慢明白到,個人的榮辱和天真的浪漫吞噬了多少記者的真正任務。我在 《 中東現場 》 一開始的自序中這樣寫道,記者的書寫,很容易流於「甚麼的烽火熱線、甚麼的生死日記,反而阻擋了我們的視線、封閉了我們的心靈、窒息了我們的思考。」(第2頁)
我贊同英國 《 獨立報 》 記者羅伯. 菲斯卡 (Robert Fisk) 所言,記者,有時就好像醫生,醫生站到手術枱旁,要為病人動手術時,那一刻,他應該想到的是甚麼?完完全全是病人的病情。他一下刀,必須是冷靜及精確的一刀,而其所揭示的,就是更清晰的病情真相。
對,記者那枝筆、那部相機亦如是。當一下筆,或按下快門的那一剎間,隱藏的事實便理應呈現出來。
「一切不曾發生,直至它被描述」
——Virginia Woolf
老實說,我沒有靠着運氣,也不是誤打誤撞。最後發生在我們眼前的新聞,根本早已在那裡存在,等待記者去發掘,去解剖。
舉個例子,哈瑪斯的上台,不是一次偶然,但,大家感到意外,乃是由於傳媒的失職。過去,我們一直所閱讀到的以巴衝突,就只停留於恐怖分子與人肉炸彈。
我作為一名記者,同時也是讀者,總渴望能窺探新聞故事背後的故事。可是,在一言堂的記述,弱勢的一群總是無法表述自己,那得要靠記者親訪現場,並且忠實地作出記錄。
我曾兩次走進哈瑪斯的世界——加沙走廊,在 《 中東現場 》裡,我對加沙的小孩有過這樣的描述:「一位看來九歲大的小孩踢了我一下,他怒目而視,用力強搶我的背包,他可能不是想拿走我的背包,只是想宣洩心中的憤怒……
這裡的小孩與西岸相較,來得特別暴戾,我的繙譯賈巴爾 (Zaber) 為他開脫說,他的家國被毀、哥哥 『殉道』、爸爸失業,而天上不時盤旋的 F-16 戰機,把他僅餘的童真拿走了。不要以為他九歲,他已經 十三歲了,因以軍的封鎖政策而造成長期物資短缺,加沙的小孩嚴重營養不良。他拿起一塊石頭,跟着他後面的小孩也拿起一塊石頭。在這塊石頭上,刻劃着他們的心靈創傷所帶來的全部痛苦。」 (第 93 - 94 頁)
在西岸,佔領下的生活同樣艱苦,近年出現的一幅幅隔離牆,嚴重宰割當地的經濟。沒有了經濟的發展,加上佔領的現實,自治政府沒有可能進行有效的管治,而人民也無法監察政府的運作。
今次法塔赫被指貪污腐敗而下台,但,哈瑪斯上台,國際社會仍然沒有認清或是不願正視激進思想萌芽的主因,發動杯葛行動。
傲慢與無知,我夠膽這樣說,造就了今日的中東局勢。
當布殊向巴格達投下第一枚導彈時,他可能以為這樣就可以把伊拉克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怎知倒頭來伊拉克卻變成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伊拉克——潘朶拉的盒子,一打開,大家都無法預知未來。
與加沙一樣,我兩次進入巴格達,無論在戰前或戰後,在薩達姆的極權統治下或是美軍的槍口前,人,沒有太多的選擇。無論是成年人或小孩,唯一的選擇就是頑強地活下去。
臨走前,一位駐守巴格達的美軍交給了我一首詩︰「她說/床/你已做好/現在到了躺上的時候/我是如此堅強/希望活得更加長久/至於你/我希望/死在那裡/無怨無尤/現在的我只有淚流/雖然只有二十三歲/對死神已經不再苦苦哀求/不明白為甚麼你要殺我……
真的要揮別了,我向他們深深鞠了一個躬,那些戰爭的受害者,我誠懇地答應他們,會好好把那裡的一切,表述出來,因為,即使我們不知道的事情,其實早已發生了。
從埃及這塊現代伊斯蘭主義運動的發源地,到中東風暴核心地帶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從在戰爭灰燼中站起來的黎巴嫩,到美國眼中的 「邪惡軸心國」 敘利亞,還有一步一驚心的伊拉克,我花了 3 年時間,企圖解讀當地的衝突謎團。
阿拉伯文學家在呼喊,向我這位香港來的記者,呼喊出一個時代的悲劇命運。我又跑到美國,聆聽中東專家慷慨激昂的分析,從文明衝突到東方主義。
除了伊斯蘭激進主義者,還有那些基督教原教主義者、新保守主義者、猶太復國主義者、帝國與民族的擴張意圖,讓這個世界,紛擾而多事。但這一切,得要從中東說起。
採訪這一個 「文明衝突」 中的衝突核心地區,我總是帶着戰戰兢兢的心情。
記者的記錄,是否也可被視為歷史的初稿?那麼,人們就會用放大鏡看你算不算客觀。
可是,在中東,特別在兩派鮮明對峙的境況,不論你如何客觀報道,總會有一方認為你不夠客觀。
「有記者以為各打五十板就叫做客觀,但我終於明白,應該要打八十板的,就打八十板,四十板的,就四十板。」(第4頁)
我不斷提醒自己,要以最真誠的態度去觀照中東的現場,如果有人認為我持有立場的話,那麼,我可以告訴你,我的立場乃是建基於我的目擊見證,出自於我站在第一線上的分析,如有偏袒的話,那我只能說,我所偏袒的只有事實,和那慢慢受到蠶食的公義。

以上轉載自作者張翠容的部落格
真實筆記

 

 

中國時報開卷版推薦書評20060226                   (圖為埃及首都開羅)
[ 說實話,不帶主觀批判 ]
林長寬(政大阿拉伯文系副教授暨系主任)
一般台灣人的觀念中,中東似乎是暴力、動亂的根源。華文資訊中對中東地區的歷史、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鮮少有客觀詳細、深入簡出的報導。台灣有關中東或伊斯蘭世界的資訊,一向以美國觀點為取向;而本地相關的出版物也以翻譯英文資料為主,因而台灣大眾對中東的印象似乎一直受到歐美的影響,即使是學術界亦然。
香港記者張翠容累積了三年多中東當地的親身採訪報導,撰寫成這本《中東現場》。這是一本華人以華文紀錄中東的第一手資料,非常難能可貴。作者的專業訓練與涵養,使得她的著作頗具深度。由於她是東方人,亦非穆斯林,她的觀點與訴求亦比較客觀,這是一本對當今西方,特別是「美國新帝國主義」的入侵中東有比較客觀探討的著作。
本書共介紹了5個國家地區:埃及、以色列及巴勒斯坦、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在埃及部分,作者訪問了基本教義主義的團體─「穆斯林兄弟會」成員,說明了現代伊斯蘭激進主義興起的背景。她在敘述以巴地區時,揭露了一些西方媒體報導所忽視的事實,道出巴勒斯坦人的心聲與悲歌。在黎巴嫩地區,張翠容揭露黎國內戰衝突的背景真相,她說明了黎國境內的伊斯蘭激進團體──「真主黨」,事實上如同埃及的兄弟會,其Jihad都是為了他們的人民與國家前途。就敘利亞而言,政治的獨裁與以色列的入侵格蘭高地皆是揮不掉的羞辱與難過。伊拉克的獨裁者被美國用武力推翻後,整個國家已掉入比之前更大的動亂之中。伊拉克的經濟命脈─石油,乃是引狼入室的主要原因之一。這是現代阿拉伯世界在舊帝國主義撤離之後再度被新帝國主義入侵強迫西化的無奈。
張翠容也訪談了一些阿拉伯文學家與藝術家,無論是虔誠的穆斯林或世俗的非穆斯林,皆能藉其文學或藝術來表達國家民族之命運與遭遇。作者本身對中東的政治應有深度的理解,在書中,她亦談論了美國的中東政策幾乎完全受到猶太人學術集團的影響,如從英國跑到美國的柏納.路易斯(Bernard Lewis)即是一例。台灣已翻譯過路易斯的兩、三本書,包括《中東》和《哪裡出了錯》等。國內讀者可能不容易理解,路易斯強硬的Zionist立場如何巧妙地影響白宮的中東政策,張翠容很清楚地指出,事實上不管是路易斯、布希總統或其身邊的幕僚,大多屬於猶太教、基督教的基本教義主義份子,他們對付阿拉伯國家或穆斯林激進團體的手段或目的,皆是以自身的立場與美國、以色列的利益為出發點。
讀張翠容的書,對已理解中東政治、宗教、文化的人而言會有所感動,因為她說出實話而不帶主觀的批判;對不理解中東政治、歷史的台灣一般讀者或學術界人士而言,等於上了一堂專業的課。她訪談了不少中東在地的關鍵人物,點出了中東的問題所在。雖然本書的文筆不是很華麗,然而清晰簡潔的敘述增加了可讀性。這是一本值得大家閱讀的書,是一本可以啟發國際觀的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rysta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